【体育评价】芜湖市2022年度学校体育评价-九游会真人

发布时间:2023-04-03 10:19信息来源: 芜湖市教育局阅读次数:编辑:倪雪梅 字体:【  】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16〕33号)精神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坚持五育并举,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将学校体育有机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芜湖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53所,其中:普通高中46所(民办19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6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初中161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46所)、小学245所、幼儿园577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国防教育学校1所。全市在校生50.8万,教职工4.4万人,专任教师3.6万人。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

“体质不强,何谈栋梁”。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此,我市不断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阳光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出台了《芜湖市加强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芜湖市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深化体教结合的实施意见》和《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芜湖市关于加快校园足球发展的实施办法》,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市教育局不断加强体育教学规范和制度建设,加大考核和督查的力度,做到“四落实”(落实课时、落实队伍、落实条件、落实管理)、“四到位”(领导到位、任务到位、工作到位、检查到位)和“四纳入”(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纳入“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纳入年度经费预算范围、纳入专项和综合督导评估范围)。

全市上下形成了健全的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中小学体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加强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件逐步改善

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2017-2022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每年达60亿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装备、体育活动的经费每年达2亿元。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教学点改造工程、农村初中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程,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目前,我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达标率达到97%以上,80%的学校拥有塑胶运动场或塑胶跑道,农村地区芜湖县、繁昌县所有中小学校中均建有塑胶运动场。

我市不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无为县等农村地区倾斜,一大批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市级财政连续三年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学校优质达标工程建设以及县区的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建设,按期完成义务教育均衡达标任务。通过各类推进项目建设,全市一大批学校建成了标准化的运动场、室内体育馆,逐步按照标准配备了体育器材,使学校体育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学校体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规范办学,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走进阳光”进行体育锻炼

为确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落实,我们大力倡导“轻负担、重健康”的理念,将学生从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中解放出来,心情愉快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我市在规范办学方面“动真格的”:义务教育阶段一律就近划片免试入学,不搞任何的选拔性考试,义务教育实现“零择校”;高中阶段招生将80%的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全市取消了高中择校生,实行“阳光招生”;严禁中小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补课,严格控制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一律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作业进行合理布置,寄宿制学校晚自习的时间不得超过2200确保学生的休息睡眠时间;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市区体育特长生统一资格考试,减轻学生的负担。

各中小学制定了“阳光体育运动”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实施方案,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将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镜湖区教育局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阳光体育总动员”活动,让体育“达人”走上舞台展示自我,参与面广,影响较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芜湖一中提出了“好好学习,天天运动”的口号,周末从不补课,从不减少体育课时,只要有课程安排就一定保证上好体育课。芜湖师范附小“体育艺术2 1”活动有声有色、安师大附外城东校区让学生每星期五下午“不背书包”上学,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和“体育艺术2 1”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增长知识增强体魄。

(四)加强引导鼓励,推行大课间和“体育艺术2 1”活动,促进阳光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积极推行大课间活动。我市把推行大课间活动作为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的重要抓手,做到“六个结合”,将大课间活动与广播操相结合、与校园集体锻炼相结合、与冬季长跑活动相结合、与校园足球活动相结合、与“体育艺术2 1项目”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引导并鼓励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006年起,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承办了全省大课间活动现场会。各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中,集体活动除广播操外,还将校园集体舞、健美操、啦啦操、足球宝贝等融入其中,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北塘小学的“四季”童年、澛港小学的师生同练太极拳、浮山中心小学的抖空竹、许镇中心小学的腰鼓队,平铺小学的竹竿舞,芜湖二中“啦啦操”在全国声名远播。各校在体育锻炼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课间体育活动已成为学校深化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积极启动实施“体育、艺术2 1项目”。市教育局制定了《芜湖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艺术2 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以“体育、艺术2 1项目”活动丰富每天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的内容。为推进“体育、艺术2 1项目”活动,市教育局在师范附小、翰文学校、繁昌县多次召开现场观摩会,交流经验促进“体育、艺术2 1项目”活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长,以“体育、艺术2 1项目”活动丰富每天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的内容,促进每天一小时锻炼在校园有效开展。各学校还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了业余篮球队、田径队、足球队、象棋队、围棋队、健美操队、啦啦操队、舞蹈队等开展兴趣活动,指定专职教师负责,落实活动时间、地点和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

(五)加强实施标准,建立和完善体育考试制度,促进体育锻炼取得实效

我市把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口,积极宣传,加强管理,认真实施。市教育局9月初专门组织测试人员专业培训,印制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锻炼宣传画发到各个学校进行张贴,让每个学生和家长知晓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要求,督促学校开展体育锻炼。2016-2022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率均达100%。市教育局还加强监督检查,每年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数据的抽测工作,并对抽测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将抽测数据作为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的考核依据。

近几年来,我市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加大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工作再上台阶。把学生平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中“运动与健康”维度评价的实证材料。由于体育与健康作为课程列入考试科目,将极大地起到“以考促建,以考促管,以考促教,以考促练”的效果,极大地调动学校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锻炼的主动性。

(六)加强体教融合,推进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

市教育局、市体育局每年联合举办全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会,依托学校建立高水平的市级运动队基地,进行“市队校办”。截止20221230日,我市各级各类体育传统、体育特色学校97所,“市队校办”18所,我们通过“市队校办”和普通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办法,加大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小学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中心环节的“体教融合”业余体育训练网络。芜湖市城南实验学校已建成为安徽省高水平的省级运动队基地。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代表队在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在2022安徽省各级各类中学生联赛中,我市中学生代表队获得骄人的成绩,荣获单项金牌16人次,团体金牌5人次,单项银牌50人次,团体银牌10人次,取得历史性突破。

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加以推进。20118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市属大专院校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意见》,全市市属大专院校、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市教育局、体育局每年进行考核,市财政每年拿出80万元进行奖补。各县区成立领导组织,设立专门经费,确定专门部门负责做好具体工作,还安排专项经费为开放学校购买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意外伤害公众责任保险。之前,市区共有132所市属大专院校、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有条件开放的学校全部开放,开放率达89%2022年由于疫情因素,我市学校体育设施未对外开放。

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活动是开展体教结合,促进学校体育的又一新举措。全市拥有市级以上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4所,芜湖市校园足球发展定点学校14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4所。我市校园足球已经形成“五横”“四纵”体系,和“两层三纵”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中小学生联赛成为常态。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每年举办的芜湖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均有足球比赛项目,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以来,青少年足球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截止2022年,我市已成功举办了八届芜湖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活动。目前,全市校园足球活动蓬勃开展,蔚然成风。为加快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不断推进和提高校园足球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竞赛体系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部办公厅启动了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遴选工作以来,芜湖市教育局和安徽师范大学足球学院抢抓机遇,从足球训练、教学、比赛等方面探索青少年足球发展规律,精准施策,积极作为,终于申报成功。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项目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双双落户芜湖市,为芜湖市校园足球获得相应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将进一步推动芜湖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迅速发展。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足球教师培训,先后有35人获得足球国家三级裁判员证书,1人获得亚太c级教练员证,6人获得国家d级教练员证。在全省率先试点开设高中足球实验班,实现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足球人才培养一体化。

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建设。近年来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青少年体育品牌的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大力开展田径、游泳、武术、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网球、手球等运动项目,积极三项球类全能活动。鼓励学校开展创建活动,2016-2022年全市共创建阳光体育示范校33所。积极争创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目前全市有市、县青少年业余体校5所;国家级体育传特校2所、省级体育传特校19;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省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7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1个、市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2个。

(七)加强教科研,优先配备体育教师,促进师资队伍能力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我市重视加强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一方面,市教育局每年利用继续教育时间对体育专业(或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形成长效制度,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特别是兼职体育教师经过培训后,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明显提高,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的通知》(教人〔201385号)精神,我市将用三年的时间,市、县(区)两级培训音体美专兼职教师800名,以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体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积极推荐体育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参加省教育厅的各种专业培训,到外地参观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发挥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我们针对体育专任教师缺乏的情况,在补充在编教师时,优先考虑体育教师的配备,各县区结合实际情况,对于体育教师紧缺的学校,采取专任教师走教、其他学科教师兼课的办法加以解决。我市还通过城乡互动深入开展新课程教研交流活动,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探究课、基本功大赛、论文征集等形式展示体育教师的教学风采,让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三、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严格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精神,成立各级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活动时间、活动场地、指导教师、体育经费”四个固定,将学校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年度主要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不定期地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机制。将体育成绩、健康状况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指标。扎实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健康体检工作,在校生全部覆盖,为学生体质健康成因分析和针对性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严格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与文化科考试占同等比值。建立了体质健康抽测制度,逐校抽查复核,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校长职级评定的重要指标。

二是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机制。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区域年度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体育工作督导结果作为校长年度考核、职级评定、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调动了学校做好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对不能保证体育课课时和学生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学校在评优树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健全学校体育安全管理机制。各种大型体育活动均邀请公安、卫生、交通等部门参与监管,防止群体性安全事件的发生。在日常管理和体育教学活动中,各学校加强对体育设备设施的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

(二)发挥教师一专多能,培养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针对基层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足、素质不高的现状,我们通过“聘、转、培”三条途径,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体育教师队伍。聘,就是人社部门统一招考和学校自主聘任专业师资;转,就是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或兼职任教体育;培,就是通过市、镇、校三级教师在岗培训,提升现有体育师资水平和体育教学能力。重点在“培”上下功夫,“请进来,走出去”,改变体育教师片面专业化的倾向,做到专业知识全面、科学文化知识深厚、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现代教育技术熟悉,在自己专业领域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调控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逐步达到新形势下学校体育“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要求。

(三)注重师生共同参与,深入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

完善“阳光大课间”实施方案,做到定人员、定活动内容、定场地、定活动时间,注意“课内课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三个结合,坚持多元化发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趣性游戏与竞技运动相渗透的原则,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跳绳、武术、踢毽子、扔沙包、拔河、击剑及各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做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年内创建“安澜”啦啦操教育联盟,辐射28所试点学校。

 

总之,2022年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赶超。我们坚信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学校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同时能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即迎难而上,战胜挫折,走向成功。今后,我市还将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不断努力,加大投入,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